那些年,有一部电视剧风靡一时,名为《潜伏》。剧中的主人公余则成,在到达台湾后,他的生命便走到了尽头。那么,那些如同余则成一样的革命者,他们在台湾之后的命运又是如何呢?
抗战时期的著名将领吴石,在国民党军中隐藏身份,担任国防部参谋次长,然而在1950年身份暴露后,他惨遭残酷杀害;出身名门望族的林正亨,他的父亲是国民党元老,与蒋介石关系密切,然而当他被捕后拒绝屈服,最终慷慨赴死。此外,还有许多像张志忠、钟浩东、翁泽生等无数革命志士,他们为了祖国的统一和台湾人民的解放,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。今天,我们要讲的,是一位在台湾的女地下党员,她不仅遭受了残酷的酷刑折磨,还坚持不忘以一瓶鱼肝油向同伴传递救命信号,这一感人的故事,足以让人动容。
她的名字是萧明华,1922年出生于浙江嘉兴。1947年,萧明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48年,著名作家台静农和他的助教廖蔚卿多次给她写信,热情邀请她到台湾担任职务。萧明华深知,全国解放在即,台湾亟需加强党的力量,她决定前往台湾。她与上级朱芳春讨论后,得到了“赞同”的支持。于是,萧明华便踏上了前往台湾的征程。
展开剩余71%1949年7月4日,廖蔚卿在基隆港迎接萧明华,并将她带到台静农家中。在餐桌上,台静农为她提供了两个工作选择:一个是到台湾大学国文系担任助教,另一个是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担任助教。萧明华选了后者,觉得那里的工作更有意义。
初来乍到,萧明华便向单位申请了一套住房,并顺利落脚。接着,她马上写了一封密信给上级朱芳春,告知他自己到达台湾的情况。为了便于协作,朱芳春也随之抵达台湾,并以“于非”为化名,假装和萧明华是夫妻,二人开始共同生活。与此同时,朱芳春被任命为“台工组”组长,萧明华则担任副组长。随着情报不断送出,台湾特务注意到了这对“夫妻”的频繁活动。1950年2月的某一天,萧明华和朱芳春正在用餐时,突然听到急促的敲门声。萧明华立即反应过来,迅速让朱芳春从后门撤离,并叮嘱他要特别留心门外的晾衣杆。她知道一旦暴露,可能就会波及其他同伴。
当她打开门,进来的是两个陌生人,他们询问朱芳春的下落。见朱芳春不在,他们便离开了。萧明华意识到事情有了变故,马上通知“台工组”的其他成员提高警惕。为了不引起特务怀疑,她决定暂时按兵不动,以争取更多的时间。这种沉稳果断的态度,给同伴们带来了宝贵的喘息机会。
1950年2月6日,萧明华最终被捕。临行前,她故意收走了晾衣杆上的旗袍,将这一信号交给朱芳春。到了监狱后,萧明华忍受着长达278天的酷刑折磨,但她始终没有向敌人妥协。尽管身心已经极度疲惫,萧明华依然心系组织,尤其是她特别关注同伴的安全。一天,她把一个只剩下七颗鱼肝油的药瓶托人带出监狱。这瓶药其实暗藏着一个信号,象征着“七”和“去”发音的相似,而“鱼”和“于”也同音。朱芳春看到后立即明白,这是萧明华在向他传递撤离的紧急信号。
最终,在台工组成员的帮助下,朱芳春带着情报回到了大陆。与此同时,萧明华深知自己的命运已经注定。她忍受剧痛,仍不忘为难友们织毛衣,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。11月7日的深夜,萧明华得知自己将被处决,她依然镇定自若。她拿出了母亲在临行前送给她的黄杨木梳,静静地为自己梳理最后一次头发。第二天,11月8日凌晨,萧明华在没有任何退缩的情况下,走上了刑场。临行时,她坚决不跪,跑着高喊着“中国共产党万岁”,然后在枪声中倒下,年仅28岁。
30年后,萧明华的骨灰被运回大陆,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。她的墓碑上,只有朱芳春亲笔题写的“归来兮”三个字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同创优配-互联网配资平台-香港股票配资平台-成都正规配资公司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